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眼科研究所高华教授团队,成功在人眼内液样本和血清样本中鉴定出外源性大气细颗粒物成分,并鉴定了入侵途径。相关成果以“外源性空气细颗粒入侵人类和动物眼睛:受损的血眼屏障起着强化入侵的重要作用(Enhanced Intrusion of Exogenous Airborne Fine Particles toward Eyes in Humans and Animals: Where Damaged Blood−Ocular Barrier Plays a Crucial Role)”为题,于2024年7月3日在线发表于《环境科学与技术》(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)杂志,并入选当期的封面论文,论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.est.4c01791#。
目前,空气污染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健康,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。在空气污染物中,大气细颗粒物(俗称细颗粒物或PM2.5)在公共卫生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。现有研究表明,PM2.5污染与心血管疾病、呼吸道疾病、肿瘤等全身多种疾病发生都有密切关系。眼睛作为人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,解剖结构复杂而精巧,受到血-眼屏障保护,关于外源性大气细颗粒物是否会入侵眼内目前尚未有研究。
该研究成功在人体眼内液样本中发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粒子(包括含Fe、Au、Si颗粒)。通过进一步对细颗粒物与眼科疾病进行的相关性比对,发现存在血眼屏障(blood-ocular barrier,BOB)损伤的患者(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),其眼内液中的颗粒物浓度远高于无BOB损伤的患者,提示血眼屏障可能与细颗粒物入侵眼内途径相关。随后的动物实验对该入侵途径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。该研究首次在人体眼内液中发现大气细颗粒物成分,并鉴定出颗粒物在人体内“肺-血-BOB”的转运途径,
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泰山学者项目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“学术提升计划”等多项基金资助。